利维坦按:
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的柯南·道尔,与灵性主义的纠葛始于他1881年首次参加的招魂术讲座。1916年,柯南·道尔公开发表了一份声明,表达了自己对灵性主义的信念,并在次年首次公开讲授灵性主义。1918年,柯南·道尔开始了自己的灵性旅行,从英国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乃至欧洲。
因为对于灵性主义的笃信和传播,柯南·道尔的声誉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但即便是死后,柯南·道尔和灵性主义的关系仍然纠缠不清——柯南·道尔在死后仍然需要“配合降神会出现一下”。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经常希望他将会因为招魂术方面的著作流芳百世,而不是因为如今脍炙人口的福尔摩斯系列小说。很不幸,事实并没有如他所愿。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1919年3月21日,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一间小公寓里,由一名灵异调查者、一位子爵夫人、一个读心术士、一名苏格兰场的警探、一位验尸官组成的委员会正聚集于此。“我花了几年时间,和世界各地的冒牌灵媒一起表演,就是为了证明招魂说是骗人的。”委员会的组织者宣称,“如今,我终于遇到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灵媒。”捉魂工具包,灵异调查者用它们来调查看似灵异的现象。© Image reproduced courtesy of Senate House Library,University of London
走进房间的女人戴着面纱,遮住了下半张脸。她开始进行一场降灵会,其中包括“透视眼”展示。每一位委员都接到通知,要带一件小型个人物品或一封手写的信。在灵媒到场之前,所有物品都被收进袋子,然后锁在一个箱子里。这个灵媒把上锁的箱子放在膝上。在委员会的密切注视下,她不仅要说出箱子里放了什么东西,还要详细地描述它们。她探测出其中一件物品是灵异调查者已故儿子的一枚戒指,甚至说出了刻在戒指上的已经模糊的铭文。接下来是灵魂“现身”。委员们将灵媒绑在椅子上,同时调暗室内灯光。灵媒似乎进入了催眠状态,一团“发光的薄雾”出现在她身后。后来一位委员断言这团薄雾的形状像一个老妇人的身影。它在房间里飘荡,似乎直接从灵媒体内穿过,最后在对面的墙上消散。刚才看到的景象,真的来自另一个世界吗?委员们对此有不同意见。其中的大多数成员你可能都不熟悉,但那位灵异调查者你一定听说过——他就是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阿瑟·柯南·道尔和妻子琼(Jean)于1925年在伦敦创办了通灵书店(The Psychic Bookshop)。上图为书店外景。© The Conan Doyle Estate
这位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创造者,宣称方才的“透视眼”展示令他大受震撼。不过对于灵魂现身,他说需要再看一次,才能确定是不是灵异现象。今天,柯南·道尔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侦探小说,但他也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以及知名的灵异调查者,总是看不出发生在他眼前的骗人伎俩。他的著名事迹之一是对花仙子(Cottingley Fairies)的照片信以为真,其实这些照片是两个孩子——弗朗西斯·格里菲斯(Frances Griffiths)和埃尔希·莱特(Elsie Wright)伪造的。他还会参加降灵会。作为一个招魂术信奉者,柯南·道尔明确表示他亲眼见过灵媒和亡魂进行直接接触。柯南·道尔与“亡魂”的合影,拍摄者是灵媒艾达·迪恩(Ada Deane)。© Alamy
“蒙面灵媒”事件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兼魔术师,我认为通过该事件及另外一场骗局,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洞察柯南·道尔显而易见的轻信心理以及一些非常有趣的认知幻觉,这些幻觉有时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两起事件都与魔术师的活动有关。和灵媒不同的是,魔术师自认为是“诚实的欺骗者”,他们制造幻觉是为了娱乐,而且认为观众应当认识到自己看到的只是精心编排的把戏。宣传魔术师霍华德·瑟斯顿(Howard Thurston)的海报,制作于1915年。海报着眼于公众对于神秘主义及超自然的趋之若鹜,这种心理正是瑟斯顿在他的表演中有意去利用的。© The Rory Feldman Collection
许多魔术师——包括柯南·道尔自己的朋友哈利·胡迪尼(Harry Houdini),都对所谓的灵异现象抱有极大的怀疑。有些人甚至主动采取行动去曝光骗子灵媒,既将其视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宣传。电视剧《胡迪尼与道尔》(Houdini & Doyle)中的场景。二人之间的友谊长达几十年,但他们的关系又常常是紧张的。胡迪尼总是试图用自己的魔术技法向道尔证明灵媒的把戏是骗人的,道尔却因此认为胡迪尼其实是灵媒。© Twentieth Century Fox Television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案例来自魔术师威廉·S.马里奥特(William S Marriott)。他在舞台上的艺名叫威尔玛博士(Dr Wilmar),而在台下,他做了大量工作以揭露骗子灵媒的骗术。他调查了许多灵异现象,包括灵魂现身、亡魂传信和读心术。马里奥特对亡魂摄影尤其关注。所谓亡魂摄影,就是声称死者灵魂的影像能被胶片捕捉到。马里奥特的目标,是证明人们信以为真的那些照片其实可能是伪造的。《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The Spectacle of Illusion: Magic, the Paranormal & the Complicity
of the Mind),由Thames & Hudson出版。本书封面所用图片,即是魔术师⻢里奥特伪造的亡魂摄影。
在柯南·道尔等招魂术信奉者看来,亡魂照片确实“有可能”是伪造的,但只要严格控制照片的拍摄和冲洗过程,就能从科学上将作弊的可能性排除在外。这种说法很像福尔摩斯的格言:“如果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情况,那么剩下的无论看上去多么难以置信,都一定是事实。”1921年12月5日,马里奥特开始执行一项计划,他要证明“排除所有不可能的情况”比柯南·道尔想象中难得多。他打算邀请柯南·道尔和其他三位见证人,并要求见证人在他给道尔拍摄及冲洗照片时认真观察。他们仔细检查了相机,然后看着马里奥特为柯南·道尔拍了两张照片。见证人中有一位是专业摄影师,他们一致声称对马里奥特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没有发现这位魔术师在冲洗照片时有什么不同于常规流程的举动。然而,当照片洗出来之后,第一张中有一个半透明的鬼影,第二张中跳舞的小仙子们围成一圈。拍照时没有人看到这些东西出现在房间里。(马里奥特之所以在照片里加入小仙子,想必是为了讽刺柯南·道尔的著名事迹——公开宣称花仙子的照片是真的。)“花仙子”的照片,因成功骗过了柯南·道尔而闻名。© Alamy
英国的《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兴致勃勃地刊登了这两张照片,强调其中“幽灵般的不速之客”和柯南·道尔“最喜欢的仙子”。他们同时刊登了见证人的陈述,以及马里奥特本人的声明,他明确表示自己运用了某些把戏来操控整个流程。现代招魂术的发起者之一、灵媒⻢吉·福克斯,公开承认自己的招魂表演是骗局。图片来自《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内⻚实拍。
柯南·道尔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积极配合,并且很高兴地把那张仙子照片留作纪念。他这样写道:“马里奥特先生清楚地证明了,一个训练有素的魔术师可以在三双敏锐之眼的密切监视下,在底片上植入虚假的影像。对此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承认。”但是,接下来他阐明了他对亡魂摄影的坚定信念并没有动摇。他像福尔摩斯那样做了一个不同于常理的转折,请读者注意马里奥特的手。他说“魔术师具有某些肢体方面的特点”,比如“修长、敏感而富有艺术气息的手指”。而在他看来拍出了真正的亡魂照片的那些灵媒,他们的手却“又短又粗,布满了劳动带来的污痕”。灵媒玛尔特·贝劳(Marthe Beraud)在降灵会上展示双手之间的幽灵之光,还有头上冒出的灵质。柯南·道尔也是她的拥趸。© News Dog Media
“蒙面灵媒”事件更戏剧性地展示了柯南·道尔是多么容易轻信。这一次不是观看底片上的影像,而是现场演示,由两个表演者精心策划。该事件的发起者其实是一位舞台魔术师,名叫珀西·托马斯·蒂布尔斯(Percy Thomas Tibbles),艺名P. T. 塞尔比特(P. T. Selbit)。扮演灵媒的是一位有志于魔术表演的女性莫莉·温特(Molly Wynter),她专门研究了灵媒的骗人把戏。P.T.塞尔比特表演“人体分割”魔术。他是首位表演该节目的魔术师。© Magician Masterclass
在表演中,温特充当一名真正的灵媒,塞尔比特负责配合她。当温特说出锁在箱子里的东西,让幽灵在观众面前“现身”时,她并没有暗示自己是在表演一些精心设计的把戏——事后两位表演者才解释了他们使用的方法。在“透视眼”展示中,温特的面纱不仅遮住了她的脸,还掩藏了一个无线电接收器。虽然委员们自以为全程都在看着那个箱子,其实它已经被调包了。所以温特拿的是一个赝品,而她的助手在另一个房间里将真正的箱子打开,通过无线电将其中所装的东西告诉她。而所谓的“显灵”,并不是靠“灵质”(ectoplasm),而是由另一位秘密助手配合完成的。一位身穿黑色紧身衣的杂技演员,在委员们搜查完房间之后爬上大楼,从窗户进入。据两位魔术师说,“鬼魂”其实是一块涂有磷光涂料的纱布,由杂技演员从口袋里掏出并在房间里挥舞。灵媒使用的工具,包括面具、人体模型、假发和薄纱棉布,它们可以用于制造“灵魂现身”。尽管在光线下看来很假,但当人们身处黑暗之中,被紧张的降灵会气氛所包围时,这些道具会营造出令人难以忘却的形象。©Iamge produced courtesy of Senate House Libr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为了证实他们的说法,两位魔术师又在一个规模更大的委员会面前重复了他们的表演。此时柯南·道尔的反应就显得更为有趣了——他对自己的错误信念更加坚信不疑。他不仅坚持认为他在第一场降灵会中所看到的一切并不像两位魔术师事后描述的那样,而且补充说即使第二次演示是靠把戏完成的,“也不代表第一次就不是真的”。对于他人的怀疑态度,他表示怀疑。伦敦魔术圈博物馆(The Magic Circle Museum)收藏的木制魔术道具。图片来自《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内⻚实拍。
他说两位魔术师也许真的有通灵之力,却故意撒谎掩饰。他继续谴责媒体对于这场演示的报道。“时间会证明我们的事业,”他写道,“时间也会向那些诬陷我们的人证明,是他们在玩火自焚。不是他们在评判‘无形之物’,而是‘无形之物’在评判他们。”如今读到这段话,我惊讶地发现他所表达的情绪放在21世纪的推特上也并不违和(他那清晰流畅的句法就不一定了)。在后来的一次电视采访中,柯南·道尔试图解释他的观点:“当我谈论这个话题时,我说的并不是我相信什么或我是怎样认为的,我说的是我所知道的东西。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别。相信某件事,和知道某件事、谈论亲身经历及耳闻目睹之事,是完全不同的。此外,请注意有见证者在场。我绝不会去冒被幻象欺骗的风险。我的大多数实验里都有6名、8名甚至10名见证者,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我完全相同。”鉴于这一观点,人们很容易对柯南·道尔的科学探索能力产生负面的评价,但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物。除了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他还是一名辩护律师,运用福尔摩斯式的辩护技巧,让一些被无辜定罪的囚犯得以无罪释放。柯南·道尔对这些骗局的反应无疑是有问题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元认知幻觉”(Metacognitive Illusions)这一心理学现象的例证。“元认知”是指对于思维活动本身的思考。由此引申开来,元认知幻觉就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系统抱有的错误观念[1]。我们往往自以为非常了解自己的认知和记忆,毕竟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能顺利地感知和记忆事物。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自身认知系统的直觉性认识会变得出人意料地不可靠——我们并不总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善于观察,我们的记忆也具有惊人的可变性。在2002年的一项心理学实验中,有一半的被试者在这张伪造照片的引导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坐过热气球。© Wellcome Trust
例如,有公众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人同意以下说法:“记忆可以像摄像机一样准确地记录下我们的所见所闻,以便我们随后进行回顾和检视。”虽然“感觉上”记忆的过程确实与录像相似,但这种观点无疑是一种元认知幻觉。根据我们目前的理论体系,人类的记忆应该解释为一个重建的过程,而非原样复制。也就是说,回忆某件事并不是在脑海中重放录像,而更像是构建一个故事。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以一项著名的研究证明[2],人们在回忆某一事件的过程中,会将想象与记忆混为一谈,这种虚构出来的记忆在“感觉上”和真实的记忆并无不同。人们会因为他人的言语引导而确信自己犯了罪。柯南·道尔所遭遇的另一个明显的元认知幻觉是变化盲视盲视。但在解释这种幻觉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描述作为其基础的另一种现象。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现象是指观察者未能发现视觉场景中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出人意料地明显)。证实这一现象的方式之一是“闪烁范式”(flicker paradigm),其中有两个非常相似的场景交替出现,二者之间只有些许差别。事实证明,在闪烁范式中识别变化的难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以罗纳德·伦辛科(Ronald Rensink)为首的一组心理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发表该项研究结果时[3],最初遭到了同行审阅者的拒绝,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出现的。换句话说,“人们会对变化视而不见”这一事实是如此反直觉,以至于研究视觉的科学家都怀疑其真实性。闪烁范式中使用的图片。在该实验中,参与者先是观看一张一闪而过的照片,接下来是一片空白,然后出现第二张(修改过的)照片,之后又是空白。这样周而复始,直到参与者能够辨别出两张照片的区别。© GoCognitive.net如今在认知心理学中,变化盲视已经是一种公认的现象了。科学家甚至发明了“变化盲视盲视”(change blindness blindness)这一术语,用来说明人们对自身的变化盲视的无视[4]。但是,诸如马里奥特、蒂布尔斯、温特等魔术师,早已将这种元认知幻觉应用在自己的魔术手法之中,远在心理学家正式关注到该现象之前。现在心理学实验越来越倾向于运用魔术技法,来说明此类现象。哥伦比亚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的詹妮弗·奥尔特加(Jeniffer Ortega)及其同事最近的一项研究[5],便是针对元认知在魔术中的作用进行考查。他们在研究中运用了一系列简单的硬币和纸牌魔术,表明观众总是高估自己从魔术幻象背后发掘隐藏手法的能力。人们有时会把这样的结果解释为认知能力“受损”或记忆能力“有缺陷”的表现。但事实上,这些被试者的认知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高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复杂和高难度信息。我们在理解人类记忆与感知的复杂性的同时,也可以思考该系统的局限和反常之处,两者并不矛盾。就像你可以欣赏柯南·道尔的文学作品,即使你对他的神秘主义观念无法接受。现实总是比我们想象中更怪异。本文的作者马修·L.汤普金斯,原本是一位美国魔术师,后来转行去做心理学研究,并于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与幻觉有关的认知心理学,在实验中,他常常将自己过去熟悉的魔术技法应用其中,让被试者体验鲜活的幻觉,再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加以解释。
2019年,他在英国知名艺术图书出版机构Thames&Hudson出版了《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The Spectacle of Illusion: Magic, the Paranormal & the Complicity of the Mind),探索18世纪以来的魔术师、灵媒术士所运用的欺骗艺术,揭露敏捷手法和暗示的力量如何蒙蔽心智、制造幻觉,即使最理性、最具怀疑精神的人也未能幸免。这是有关人类的好奇、盲从、聪慧及奸诈的永恒故事,以喜剧和悲剧的形式轮番登场,但始终迷人。本书属于广受读者好评的“病玫瑰”系列。该系列前作《病玫瑰:疾病与医学插画的艺术》《手术剧场:十九世纪外科学图志》《解剖维纳斯:献身医学的永恒女神》《微笑偷盗者:难以启齿的牙科学艺术》均为艺术与医学的跨界之作,由理想国引进出版,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现今《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简体中文版也将由理想国推出,本书延续了该系列的精美装帧风格,并将其内容范围拓展至心理学、通灵学等领域。
参考文献:
[1]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84536/[2]nebula.wsimg.com/ce2babe46721[3]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745691617707269?journalCode=ppsa[4]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062800394865[5]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1053810018301557文/Matthew Tompkins
译/myselves
校对/芝麻塞牙缝儿
原文/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0828-the-two-bizarre-hoaxes-that-tricked-arthur-conan-doyle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myselves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加星标,不迷路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点“阅读原文”购买